品茶蛰 黄茶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专家:茶产业和茶文化要有机融合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专家:茶产业和茶文化要有机融合

记者了解到,此次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花茶制作技艺等4

央广网北京12月1日消息(记者黄玉玲)近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记者了解到,此次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花茶制作技艺等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申报。近日,央广网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专家,探讨如何传承和保护好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有哪些?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资料图:采茶工在福建武夷山茶园采茶(图片来源: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包含哪些?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包静介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制茶师根据当地的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着民众的多种需求。据悉,数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采茶、制茶和饮茶。在云南景迈山,当地民众栽培茶树、管理茶园已有1800年的历史。公元8世纪后期,陆羽写就《茶经》,这是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茶叶知识及实践的专著。饮茶具有止渴、提神、解腻等功效,也有舒缓压力、调理身心的作用,已经成为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制茶师制的茶和机械制造出来的茶叶有什么区别?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教授关剑平解释,机械制造可以保证效率、保持品质的稳定。制茶师作为加工茶叶的技术人员,要根据鲜叶的具体情况,调整时间、火候等,这样可以让茶叶的味道更出类拔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包静表示,此次申遗成功,对老百姓来说是提升了对茶叶相关知识的普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华茶文化发源发展的认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是茶的故乡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申遗成功助力保护传承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相关44个项目已先后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资料图:制茶师在进行“福鼎白茶”的“萎凋”(图片来源: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表示,当前这一项目相关的知识和技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区传承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承,并与正规教育有所融合。比如,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在福建省安溪县王氏家族已传至第13代,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昶在近5年间收徒授艺17人。更多人是通过家庭、社区的活动参与传承的。比如在家庭中,饮茶、敬茶等相关礼俗由长辈传授给下一代;在社区,相关仪式活动的组织经验和仪轨知识,通过长者口传身授实现代际传承。为确保该遗产项目的存续力,增强传承活力,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于2020年12月成立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五年保护计划(2021—2025)》,将鼓励传承人按照传统方式授徒传艺,依托中职院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巩固代际传承;举办保护传承培训班,加强能力建设;建立研学基地,编写普及读本,开展相关巡展活动,提高青少年的保护意识。下一步对于茶文化、茶企业如何更好传承与发展?包静提到,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报人类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组牵头单位,将最大限度地发动相关社区、人群参与到遗产的保护工作当中来。茶产业和文化还是要有机融合,茶因文兴,文因茶扬,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茶产业链拉长延伸,“茶+文旅”“茶+文创”“茶+深加工”等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做法。关剑平认为,茶文化的根基是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是茶文化发展的基石,产业高度介入是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一个特点。茶业人员要积极主动地思考茶文化发展,要摆脱作坊生产、经营思维模式,积极探索技术更新,吸收各专业的人才为茶产业服务,实现“茶+文化”,这样才能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动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600052.html

作者: 张珊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2-6662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pin@pinchazh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