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蛰 红茶 北苑贡茶与彩香茶录

北苑贡茶与彩香茶录

北苑贡茶与蔡襄茶录

北苑贡茶与蔡襄茶录

茶是中国人熟悉的饮料。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茶因其对人类文化和健康的独特作用而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茶文化已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知道茶叶和菜香《茶录》的历史渊源,更少有人知道福建建瓯北苑茶园的“贡茶”。在我的书《略论蔡襄的政绩和评介他的著作与书法》中,虽然略有提及,但并未深入研究,本文将做进一步探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茶作为饮料的国家之一。相传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神农就发现了茶的历史。流传至今的《神农本草经》有其记载,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一般视为“茶”字),解之。这本书虽然是秦汉时期的学者以神农的名义写的,不需要做详细考证,但可以作为茶的药用功能价值和传说的旁证,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

唐宋时期,茶非常流行。正所谓“傅的茶是拿来用的,等于米和盐,一天也撑不过来。”唐代是朝野饮茶兴盛的历史时期,茶叶的产地不断扩大。于是,各地出产的优质茶叶大多成为“贡品”供朝廷饮用,并以此为荣,设立“贡品茶坊”,委派官员监督生产。所谓“贡茶”,就是清明节前采摘的极嫩的茶芽。提炼后,色、香、味俱佳。限期送往北京,以进贡皇室命名。

饮茶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提高,陆羽写了《茶经》进行总结和宣传。这时,饮茶的“嚼闻香”要求就更受重视了。当时鉴别茶叶的主要方法是“烹饮”来鉴别优劣。宋代的茶风更盛,正如与蔡襄同时代的李觏在谈及北宋的饮茶风尚时所说:“茶不古,发源于河左,流遍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不嗜之,富贵贫贱皆远,且价甚贵,争之者美味;路很险,法很重,争摊贩的也有利可图。于是,到了北宋时期,茶已经成为老少皆宜的日常必需品,所以鉴别品茶的技术自然更为人们所推崇。此时贡茶的重心已逐渐转移到福建,即以建瓯市凤凰山北苑茶园为重点。

北苑茶园,“建州建安县东二十五里”。到了五代,“贡茶,如《宣和北苑贡茶录》年云”被提出。五代之季,建于南唐。五岁时,引诸郡于北苑采茶。最开始是做研究糊和腊面,做出来最好的。日期是“白链”。《梦溪笔谈》:“李出生时,号‘北苑’,使领之。到了宋代,北苑继续制作“贡茶”。正如宋徽宗在他的《大观茶论》中所指出的,茶是一种东西,“善于表现闽人的艺术,中山和四川的精神”。也有说:“本朝之盛,十八岁建溪进贡,龙组凤饼,名扬天下。为选“贡茶”,“斗茶”之风再起,品评茶叶品质,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当时范仲淹的《斗茶歌》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咏茶》都反映了这种情况。范:“每年春天从东南方向来,河水温暖而微开。江边有名,自古种有武夷仙人。昨晚辛雷在哪里?家家都在笑穿云。露芽散荣,玉珠散良树。最后,我会收获大米和剩余的篮子,但我永远不会贪婪的本质。糨糊烤奶飘逸,方今日在蛤蟆圈。北苑将天子献于朝廷,林中英雄先争美人。苏一云说:“巴基斯坦下了几场雨,前一天晚上,雷声大作,枪林弹雨,剑溪春色第一。取枝舌,用露叶捣碎,做一堆紫云。轻移金磨,习惯尘埃。老龙团,冯真髓,指向未来。在没有灯的情况下,舌尖的味道瞬间回归,唤起青州从事其中,击退百万沙魔,梦见阳台。当微风在我腋下升起时,我想去蓬莱。这就是斗茶的真实写照。所谓“茶斗”,又称“茶斗”,是当时鉴别茶叶的一种方法。因为要按质论价,所以真的要抱着打一架的心态去打。上面《斗茶歌》中说“斗茶味淡香,斗茶味淡兰。其间,品帝胡能欺?十目十指,赢了就爬不上去;输了就丢人了。这些话虽然夸张,但也能看出来。苏东坡也有类似的记述:“争胜一水,克敌千分!可见当时的人对斗茶很感兴趣。

这种茶起源于北苑贡茶,后传入宫廷,连皇帝和官员都很感兴趣。例如,宋徽宗迷上了茶,写了20篇《大观茶论》的文章。他不仅对北苑茶及相关茶具进行研究和评论,而且对斗茶也很感兴趣。此外,他还会搞“茶分享”的茶艺活动。这种“分茶”的技巧,据北宋顾涛《茗录》(公元970年)年间的记载说:“茶兴盛于唐代,到了近代,汤里有匕首,不要用巧招。那些把汤脉做成物体的,鸟,虫,鱼,花,植物,都是纤巧如画的,但转眼就消失了,这茶就变了。当人们说‘茶百戏’的时候。然而,它仍然在宋徽宗被发扬光大。如蔡京在其《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二月,载之、太子等歌邀宴于延福宫,命侍者取茶具,亲手浇汤。不一会儿,白色的牛奶浮在表面,如稀疏的星星和明亮的月亮。这种神奇的茶艺,真的是“灯里的水是亮的,绿的”,你是学不会的。但嘲笑当时的陆鸿渐,煎茶赢得了好名声。观众惊叹不已。

宋末制成茶,入灯。用汤注之,用笼刷之,使灯面的汤脉能变出各种图案,有的如云,有的如花鸟虫鱼,似画,谓之“水丹青”。

后来,南宋诗人杨万里(公元11021180年)写了一首更详细的诗

“分茶”与“斗茶”的区别在于“斗茶的主要目的是选贡”官茶,如苏东坡《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云:“武夷河畔粟芽,受前丁(魏)后蔡(项)青睐;新买家和宠物都有自己的想法,今年争取官茶。而“茶则品茶的目的是为了娱乐。这种茶艺活动可以与琴棋书画等艺术并列,是宋代的时髦之举。通过这种茶艺活动,三五好友,评古论今,赏天自得。这种宋代的新茶文化,在皇宫和士人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然后迅速渗透到寻常百姓家。当时不仅在北京,而且在全国各州、政府、乡镇都非常流行。在一些大中小城市,茶很多,灯通宵。这种茶风已经成为民间流行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把茶在精神上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蔡祥本人也是这方面的专家。每次茶斗,他都是用最好的茶和水的茶牌子来夺冠。当然,偶尔也会有败绩。如蒋秀夫《茶经》云:“苏蔡翁与蔡品茶。茶精,用惠山泉。苏的茶是次等的,我们用竹汁煎才能赢。

蔡襄对建安茶有专门的研究,辨别能力很强。如彭兵《荔枝叹》(公元1065年左右)说:“蔡善分茶,后人所不及。润能仁院楼内有茶室石缝,为僧人所制。茶八饼,号‘十堰白’。派人带着四个饼去京城,把韩玉玉留在了王上。岁时,莫峻被召回鱼雨访问。于命令他的孩子们从茶叶桶里挑选最好的茶叶,然后研磨成茶末送到。你从来没尝过。日:‘这茶很像‘白石’。公众如何能得到它?余不信,自讨,但服。又载:“蔡者,议茶不敢言于众。建茶名扬天下,亦为大众所有。后公制小团,特别擅长大团。一天,唐宓的蔡业成在秘密学校,召公喝了一小群。坐了很久,来了一位客人,大众呷了一口,尝了一口。日:‘不独一小群,必有大群杂事。程惊呼,通日道:‘这磨做了两个人的茶,来了一个客人之后就做不出来了,所以是大团。’对上帝诚实,服务大众。这两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蔡襄的茶品鉴神。由于蔡襄对建安茶及所用的茶杯颇有研究,认为有些话不太恰当,与事实不符,在范仲淹《嘉韦占杂志》《金磨旁绿尘飞,碧玉瓯中绿浪起》。他说:“今天的茶是上等的,颜色很白,绿的是下等的。改成‘陈愉飞’和‘苏涛齐’怎么样?因为“斗茶”多采用“建安、建安”白茶,茶叶颜色为白色,建安正品多为“黑色”。经过现代科学测试,它们还含有深和浅的蓝黑色。所以,蔡襄在他的文章《墨客挥鏖》《茶灯》中说:“茶是白的,黑灯是宜的。建安把它做成了黑色,线条像兔毛。它的坯体略厚,烤久了很难凉,用起来最重要。在其他地方,它没有那么薄或紫色。绿白相间,不用你争。“碧”和“翠”都是绿色的。所以建议把这两句话改成“玉尘飞在金磨边,碧玉瓯从平原升起,深信不疑,一时风传。由于《斗茶歌》的宣传和影响,建盏和北苑茶都是“贡品”。目前发现的一些“剑盏”上刻有“御用”或“入口”字样,是最好的物证。今天日本的茶道界仍然非常重视剑盏,其中有些剑盏非常特别,是稀世珍宝,被列为“国宝”。

白茶:据宋子安《茶录》(公元1064年左右),白茶原产地

上面提到的北苑茶园,现在我们来说说它进入宋代以后的发展,这是蔡襄《茶录》极其重要的实践场所。据《樊雄》《东溪试茶录》(公元1121125年)记载,“南唐圣朝开宝之末,太平兴国之初(公元970年),特设龙凤模型,遣使臣北原使团茶吹。龙凤茶罩从这里开始。这种龙凤茶”是唐太宗时,(即宋)丁所制,最早出版于《茶录》年,但每年只有几十件。宋仁宗在《青莲问》(公元1041104年8月)时,蔡襄为福建转运使,亲自到北苑监制贡茶,并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创新。它的制作比以前更加精准,原来的八块一斤。这种“小团茶”以非常新鲜的茶芽为原料,配以精美的龙凤图和花草,小巧玲珑。这种茶创制成功后,蔡襄献给宋仁宗,得到仁宗的肯定和青睐,并请他继续监制。如《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蔡将担水,创小龙团前进,以永葆青春为目的而荣。既然小团体出来了,而龙凤(大团体)第二。这种“小团茶”的珍贵,从苏东坡和欧阳修的诗中就可以知道。如苏东坡《茶录》诗云:“不见斗茶公子,不如斗一小群,上有双衔绶带,下有双飞鸾。再比如蔡襄的密友欧阳修,他为《宣和北苑贡茶录》写的《月兔茶》序》说:“茶是物之精华,小群是物之精华。前言所谓上品龙茶。盖从莫峻开始就有了,但是他老了。仁祐所珍视的东西,辅相大臣虽未尝过,但南郊大礼斋的当晚,中书枢密院四人赐饼,宫人为龙凤花草剪金贴在上面。两房八户,分了还,不敢磨试,一家人珍藏。有时候有好客人,他们就出来玩!到了甲戌七年(公元1062年),我亲亨(人称“了),第一个人给了我一个饼,剩下的也准备好了。至今(治平陈佳年,即公元1069年),我一直把它藏着。我花了20多年的时间致力于与雷蒙斯特的战斗,直到我到了第二个房子,然后我得到了一份礼物,而丹成龙在驾驶,赢得了三脚架,每次我玩,我什么都不付。因为莫峻记录了它,他后来附上了它,他知道这个小团体对此是有价值的。由此,我们知道它的稀有和珍贵。欧阳修在《茶录》中也说过:“它的优秀产品叫小球。每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为黄金二两,但黄金可得,茶叶不可得。蔡襄开创的小龙茶,在朝野引起了轰动,连他自己也不无得意地写了一首诗来庆贺这一天:“玉屑在阴,黄金在新番。“月圆了,龙抬头了。出色的烘焙和浓郁的口感,是争夺热度的不二法门。诗中还说:“断春龙烘走新茶,皆近西溪芽。鲜艳芬芳的颜色凝结成云状液体,清晰表达敌露华。但他嘲笑陆鸿渐的虚名,曾以无圣贤作诗歌颂。

福建北苑“贡茶”自蔡襄以来发展迅速,从最初的“每年仅几十斤”到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的820斤(约1600片),到傅园年间(公元10981100年)的18000片。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据《樊雄《龙茶录》记载,贡茶的数量竟然飙升至47100件。据《归田录》记载:“太平兴国始建,大观之后,制更精,裆式屡变,但品异,年贡茶21.6万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笔者认为蔡襄为提高和促进我省北苑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见,上述蔡襄在龙茶监管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与他的亲身实践和深入调查研究是分不开的,所以他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深感北苑茶有自己的特色和特长。所谓“简溪官茶天下第一”,却是前人陆羽《宜和北苑贡茶录》从未注意到或记载过的,于是萌发了著书立说,弥补前人不足的念头,这是从他010年说的:“吾记草木之小,吾先辱陛下之识。如果我得到了这块土地,我可以充分利用它。昨天鲁豫《宋史食货茶下》不是第一个建安产品;丁伟宋朝《茶经》,光靠采矿和制造,至于烹饪试验,我没听说过。我做几件事,简单易懂,变成两篇文章,命名为《茶录》。所以得知《茶经》的重点是在宋仁宗的监督下写的,重点是“烹饪测试”。

陆游在诗《茶图》中盛赞武夷茶的卓越,称“江西官茶天下第一”。

蔡襄《茶录》写于公元10491053年。他是当时有名的饮茶人。“烹试是一门品茶的艺术,很讲究,涉及面很广,所以分上下两章。第一部分《茶录》分为10个板块,分别是色、香、味、藏茶、焙茶、地茶、罗茶、候汤、烘灯、点茶等。下篇《建安雪》由九节组成,分别是烘茶、茶笼、铁砧、茶碗、茶磨、茶筒、茶杯、茶匙、茶瓶等。全文不到800字,却概括了当时盛行的品茶时尚,并补充了《建安雪》、《茶录》这两本书没有提到的问题。所以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据1981年出版的陈祖贵、朱子真主编的《论茶》 [7](P145-149)一书统计,从陆羽《论茶器》到清末的程钰婷《茶经》,茶书多达百种,其中包括名称各异的《茶图》和明代的张远(公元1595年左右)。蔡襄的这四本书《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是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成为继鲁豫《茶经》之后的不朽著作。

自蔡襄的《整饬皖茶文牍》问世以来,先后有宋代黄茹的《茶录》、宋徽宗的《茶录》、宋子安的《茶经》、的《茶录》、赵李如的《品茶要录》。这些茶书既受到了蔡襄的影响,又弥补了蔡襄《大观茶论》的不足,还弘扬了福建的茶文化。根据现代茶学的研究,蔡襄监制的“上品龙茶”的制作方法属于半发酵乌龙茶,是现代乌龙茶的“始祖”,对促进现代福建乌龙茶的发展具有历史价值。因此,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在历史上仍有重要作用。总之,《东溪试茶录》是一部实践与学术相结合的科学著作,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丰富、拓宽和提高作用。它是蔡襄在茶事上的专业知识的结晶。它的出现不仅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茶文化历史遗产,也为我省乃至全面研究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此外,由于这《宣和北苑贡茶录》是用正楷书写的,且鉴于蔡襄在书法研究上的深厚造诣,在历代书法贴中被世人公认为佳作,永垂不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茶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chazhe.com/317409.html

作者: 红茶人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2-6662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pin@pinchazh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